——济群法师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这段经文所讲述的,是在十善的基础上修习三十七道品,并介绍了止观和方便。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道,为能通之义。也就是说,这是三十七种通达涅槃的资粮,成就解脱的正因。分别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和六度四摄法门同样,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应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

一、四念处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念处,为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作为解脱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如何令念头安住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一、观身不净。凡夫虽有种种执著,但其中最执著的,往往是这个身体。很多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这个色身的吃、穿、住,为了这个色身的调理、保养、康复。年轻人关心它是否美丽出众,费尽心思地装扮它;老年人关心它是否健康平安,竭尽全力地呵护它。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个让自己操劳一生的身体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个身体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值得贪著。经云:“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时常流淌不净秽物的窟窿。此外,每个毛孔都会分泌汗液,若不及时清洗,就会散发令人掩鼻的异味。一旦死去,这个身体更会迅速恶臭、腐烂,最后剩下一堆枯骨,化为一抔黄土。常人迷惑于色身假相,才会贪著不已。若能透视其本质,明了色身的不净和不可爱乐,自然就能减少贪著。
  二、观受是苦。受,即对环境的感受。很多人觉得,人生感受是有苦有乐的,当我们患病或情绪低落时,自然是苦受。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难道也是苦受吗?明明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何苦之有?那么,佛法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的呢?以佛法智慧透视,这三种感受的本质都是苦的。苦受本身自不必说,大家都知道是苦。至于乐受,佛教称之为坏苦,因为没有一种快乐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上,快乐的当下,就是在趋向痛苦。当快乐消逝时,痛苦就接踵而至了。我们饥饿时,品尝美味佳肴会感到快乐。一旦超过身体所需,快乐就转为痛苦了。如果品尝美味的本质是快乐的,应该越吃越快乐才对,事实却不然。所以,乐受的本质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只是来自某种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心理平衡,并没有实在、不变的快乐。此外,还有一类属于非苦非乐的感觉,为舍受。依舍受建立行苦,即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总之,一切感受终会归于痛苦,就像一切生命都会走向死亡这个终点。
  三、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快乐到来时,不会永远快乐;痛苦降临时,也不会永远痛苦。情绪高涨时,未必长久保持;心情沮丧时,也未必持续不变。心念总是飘忽不定的,念念都是无常,时时都在变幻。认识到心念的无常本质,就不会执著于某种感觉,不会因顺境而自鸣得意,也不会因逆境而难以自拔。
  四、观法无我。法,指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我,指独存、不变的主宰。宇宙一切诸法,包括我们自身,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其中并不存在独存的实体。但众生由于颠倒无明,妄执有我。所以,佛陀告诫弟子应观法无我,从而摆脱对世间万象的贪著。
  世人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理解,导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观念。佛陀所教导的四念住,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对治这四种错误观念。通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修习,最终能够摆脱因常、乐、我、净四种错误认识制造的种种烦恼和痛苦。

二、四正勤

  勤,是勤奋、精进。正勤,即正确的勤奋、精进,能够对治懈怠。勤奋不仅是佛法提倡的,也是世间法提倡的。有道是“天道酬勤”“天才出自勤奋”。世间任何一种成功,虽有各种因素促成,但同样都离不开勤奋这一动力。对于学佛修行来说,勤奋又有着特定的内涵,那就是断恶修善。所谓四正勤,又名四正断、四正胜等,是精进于断恶生善的四种修行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一、已生恶令断,努力断除已生起的恶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现问题和错误后,应立即忏悔,积极改正,从此不再违犯。
  二、未生恶令不生,严持律仪,慎守威仪,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环境,使尚未生起的恶法不再生起。
  三、未生善令生,通过闻思经教,随教入观,依理起行,使未生的善法逐渐生起。
  四、已生善令增长,学佛不仅要发心,更要发长远心,使已经生起的善法增长广大,坚固不退。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常修四正勤,便能断除一切恶法,成就一切善法。

三、四神足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以四种定力摄心,由此引发神通,使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种因缘,因为修习四神足,而令身心时常处于轻安快乐之中。具体内容如下: 
  一、欲神足,在佛法中,欲望有善恶无记三性。发心行善利他,为善法欲;准备行凶作恶,为恶法欲;非善非恶的想法,为无记欲。任何行为,都由相应的希求引发。同样,习禅也必须有修习禅定的强烈意愿。如果自身未生起这一希求,就不会精进禅修了。
  二、勤神足,即精进不懈。禅定修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在经教及善知识的指导下找到心行入手处,然后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心神足,修定是训练心的专注,通过止的修习,系心一处,达到心一境性的状态。
  四、观神足,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在止的基础上如理思维,如实观照所缘境,从而达到心一境性。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四神足,能使我们的身心时常保持在轻松、和谐、安乐的状态之中。

四、五  

  根,即根本,根深乃能叶茂。修行也是同样。修习四念处,能令善的种子萌芽,但如果没有发达的根系提供营养,善法的萌芽仍会夭折损毁。五根,正是使善法得以生根的五种途径,也是趋向解脱的五种力量。具体内容如下:
  一、信根,对佛、法、僧三宝须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没有丝毫怀疑。信为道源功德母,因有信仰,而能出生长养一切功德。
  二、精进根,在佛法正见和善知识指导下,找到正确的修行方向,然后勤求不息,努力奋进。
  三、念根,依正见树立正念,保持正念,使之成为心灵的主导力量,使妄念没有可乘之机,从而不被烦恼、习气主宰。
  四、定根,由正念引发正定,使内心宁静,不受外力干扰。
  五、慧根,在定的基础上依正见如理思维,如实简择诸法。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五根,能使我们坚定对三宝的信心,在学佛路上精勤不懈,从而远离迷惘、妄想,使身心调柔寂静,最终断除种种烦恼。

五、五 力

  五力,就是五种力量,内容和五根相同,分别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当五根坚固不退,就能生发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五根修习到一定程度时,能转化为五种动力,从而降伏烦恼、妄想。信力是由信根增长而成,能够破除种种邪见和迷信;精进力是由精进根增长而成,能够破除懈怠和退转;念力是由念根增长而成,能够破除邪念和妄想;定力是由定根增长而成,能够破除昏沉和掉举;慧力是由慧根增长而成,能够破除无明和迷惑。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五力,能逐一破除障碍修行的违缘,没有什么可以对修行构成干扰。

六、七觉支

  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是围绕觉悟的修习而建立。
  一、念觉支,依正见而修习正念,是觉悟生起的所依。
  二、择法觉支,如理思维诸法,如实观照诸法实相,是觉的自体。
  三、精进觉支,依觉知诸法实相建立精进,于精进中念念与觉相应,念念解除凡夫心。
  四、喜觉支,由心与法的真实相应而生喜悦。
  五、轻安觉支,身心远离粗重,进入寂静、安详的状态。
  六、定觉支,远离昏沉、掉举,置心一处。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取不舍,保持平衡。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七觉支,能够引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

七、八正道

  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在走入佛门到最终成佛的历程中,如果偏离这八项常规修学内容,修行必定难以相应。具体内容如下:
  一、正见,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
  二、正思维,依正见如理思维诸法,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
  三、正语,说真实语、利他语,不说虚妄语。
  四、正业,保持身、口、意三业的清净,使言行如法如律。
  五、正命,选择符合法律和戒律双重规范的职业,杜绝破戒及违法行为。
  六、正精进,依正见指引,精进于断恶修善的行为。
  七、正念,依佛法正见如理思维,将心安住于善所缘境中。
  八、正定,于善所缘境中持续安住,不沉不掉,心一境性。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八正道,能使我们成就圆满的般若智慧。

八、止 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止,梵语奢摩他,为禅定别名,即止息妄念,令心专注一境。结使,为烦恼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名为结;又能使众生沉溺生死苦海,故名为使。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止,能够平息妄想,降伏烦恼。但要彻底解决问题,仅仅靠止是不够的,还须辅以观的力量。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观,梵语毗钵舍那,即如实观照诸法。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习正观,便能引发般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九、方 便

  方便,是根据众生不同根基及接受方式而演化的种种方法。比如前面所说的四摄法门,就是菩萨接引大众的方便。在佛法修行过程中,除证得根本智之外,还须成就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权智,是了知众生根基,因机设教的智慧。如果没有善巧,就很难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果法不对机,就很难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
  “方便庄严故,速能成满为无为乐。”为,指世间的有为法;无为,指出世间的无为法。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广修方便法门,就能迅速成就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成就。方便,是根据众生不同根基及接受方式而演化的种种方法。比如前面所说的四摄法门,就是菩萨接引大众的方便。在佛法修行过程中,除证得根本智之外,还须成就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权智,是了知众生根基,因机设教的智慧。如果没有善巧,就很难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果法不对机,就很难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