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问:“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
  答:贪是因,由这个因会感得苦果;而贫穷只是结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这个结果,就能安贫守道,不会成为万恶之本。
  问:学佛过程中,觉得所依止的是好师父,只是师兄们的人我是非特别多,可有时要见师父还非得通过师兄,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
  问:周围一些学佛人对佛很痴迷,对家人孩子不闻不问,这样对吗?
  答:《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问:最近开始看您的《入菩萨行论》讲座,我的分别心比较重,其一,对我认为素质差的人就不愿意搭理,其二,与人交往没兴趣多说话,总有冷场的局面,这是否严重障碍发菩提心?怎么克服?
  答:平等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如果分别心重,的确会严重障碍菩提心的生起。克服的方式,可以从理解开始,一是理解对方,二是理解众生之间的息息相关,在理解的基础上,就容易接纳,进而平等相待。
  问:入世修比较好,还是清修比较好? 
  答:在学佛初期,有相对单纯的修学环境,当然会更有利。具备出世的能力,才谈得上入世。
  问:人们一听到吃素,就会投来不解的目光,怎样才能处之泰然呢?
  答:如果自己做得对,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
  问:不信佛时,做错了事还不会往心里去。如今信佛了,做错事就会很纠结,因为每个念头都会在心里留下影像。于是,心理负担反而重了,这是好还是坏呢?
  答:当然是好。知道错了,就会尽量避免。如果你不知道,还会继续错下去。但知道错了,关键是要生起惭愧心,而不是纠结于错误之中。
  问:对于在家信众来说,怎样清净圆融地持戒? 
  答:了解戒律的开遮持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在可以方便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和戒律的精神善巧处理。
  问:家里最近出现很多小蟑螂,请问有什么办法请走它们而不伤害性命呢?
  答:搞好环境卫生,然后以慈悲心和它们沟通。
  问:能否推荐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的书籍或录音?
  答:我有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此外,也有不少关于《心经》的讲座音像,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3110
  问:如何处理学佛修行和工作生活的关系?
  答:学佛首先是帮助我们转变观念,观念调整了,就能把佛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是打成两截。
  问:我是一个执著而真诚的人,但在结交朋友时,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我? 
  答:执著就是苦因。真正能够伤害你的,正是这个执著,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事,那些不过是助缘而已。
  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矛盾,心情受到干扰时,应该怎么做?
  答:让心变得强大,你就不容易受到环境干扰,处变而不惊。
  问:如果只是平凡人,没有修习佛法,会得善终吗?
  答:即使没有修习佛法,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会得善终。
  问: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看您的新微博,后来又在网上收看您的讲座,非常欢喜。上个月,我在附近皈依了,该如何安排修习,才能更加精进?
  答:初学佛,应该常念三皈依,真正对三宝具足信心了,才有可能继续精进。此处有修习皈依的仪轨: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685
  问: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亲近善知识? 
  答:具备作为弟子的素质,《略 论》中归纳为:质直、具慧、求法义。我在《菩提大道》一书中有详细介绍,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403
  问:如何才能持好戒?心中不善的刹那闪念,是否属于犯戒?怎么调整?
  答:首先做到行为的清净,语言的清净,进而通过修学佛法,了解心的运作规律和调心之道,就能做到心念的清净。单纯的不善念头是不算犯戒的。
  问:现在学佛很流行,但多数人不知道持戒,或不愿意持戒,怎么纠正这个观念?
  答:很多人把持戒视为约束,所以会心生抗拒。其实,持戒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面对诱惑时的自制、自律的能力。
  问:弘法艰巨吗?
  答:干着就是了,没什么艰巨不艰巨的。
  问:我是一个刚皈依的弟子,每天怎样安排功课,才能更加精进?
  答:根据实际情况定好学习时间,然后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要定得过紧,否则容易退失;也不要定得过缓,否则容易懈怠。
  问:什么是生活中的佛法?生活中可以用佛法解决一切吗? 
  答:佛法是帮助我们改变看世界、看人生的观念。比如你没有房子,学佛不能变出一套房子来,但可以让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并接受这个现实。
  问: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主要是发心,大乘为度化众生成佛,小乘为自己成佛,那阿罗汉不也有度化众生的愿力吗?该如何理解呢?
  答:声闻当然有度化众生的愿力,也做很多利益大众的事,但和大乘有深度、广度的不同。此外,声闻的度化是随缘而为,而大乘行者是发愿尽未来际地度化众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自己心里一直有高尚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又会很失落,看轻自己,如何调整?
  答: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想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是自己可以决定并为之努力的。但能不能实现,涉及到众多因缘,未必能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大可不必为此失落。
  问:我是刚皈依的弟子,每天都要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除了这些,还要念什么经?
  答:刚皈依,建立对三宝的信心最重要。推荐念三皈依,也可以看看我的《皈依修学手册》,了解皈依的学处。
  问:藏传的和汉传都是佛陀法教,两者如何能相互融合呢? 
  答:法是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所说,我们需要相互了解、学习,而不是融合。
  问:在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怎么才能合理调节? 
  答:如果这些事是你可以加以改变的,那就去改变。如果是你无法改变的,那就接纳它,放下它。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不愿接纳而造成的。
  问:我想学习忍辱的智慧。
  答:推荐学习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忍辱品。我正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开讲这一课程,已有部分音视频发布出来: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884
  问:我常参加菩提沙龙的活动,请问如何与导师您建立连接? 
  答:参加了菩提沙龙的活动,再进一步参加同喜班、同修班的学习,就是在建立连接。学佛,需要建立的只是法的连接,而不是其它。
  问:信仰是为了修炼自身而为,还是与外界的神灵对接?存在万物之神吗?
  答:学佛修行,是为了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健康、快乐、慈悲、智慧。佛教不认为世间有万物之神。
  问:我觉得,如何看待善恶就决定了你在哪一道,这样理解对吗? 
  答:不仅在于如何看待,还在于如何去做,在于你所做的是善行还是恶行。
  问:怎样看待佛门的出世与入世?
  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问:佛门能与市场经济完全隔离吗?
  答:佛门不是市场,也不需要发展经济。只要住持三宝,弘扬正法,自然会有信众护持。
  问:“认清自己”和“我执”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旦认清自己,就不会把一些“非我”的东西视为“我”,也不会因此产生“我执”。
  问:总想逃避现在的生活,怎么办?
  答:逃得了就逃,逃不了就面对。
  问:一个渴望提高自己的人,知道路在前方,却冲不破内心的束缚,感觉总也找不到出口,希望指点。
  答: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出口。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解除内心的束缚,而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担负红尘的责任?
  答:皈依佛门之后,该负的责任仍然要负,而且更多,更广,因为还要对众生负责。
  问:生活中如何放下我执?怎样才能不轻易对事物产生执著?
  答:多念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问:人生乐趣常常来自那些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同时牵挂和痛苦也源于此。放下的人生,是否还那么让人留恋和欢喜?或者说,只要放下不好的那一面即可?
  答:放下不是放弃,只是不再被什么所左右,这不妨碍我们享有健康、正当的乐趣。放下的人生只会让人更欢喜,但没有留恋,因为留恋就是苦因。
  问: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世界乃至人生,如梦境、如幻影、如泡沫、如露珠般无法久留,如闪电般瞬间即逝。这些都是人生的现实。
  问:我从事环保工作,读了法师的《心灵环保》《佛教的环保思想》等,很认同心灵环保是唯一出路!如何才能把“心净则佛土净”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答:环保的最大障碍,是来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一切环保举措只是扬汤止沸式的。而改变生活方式,要从改变观念开始,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有益的、值得追求的。
  问:什么样的人算是信佛的人? 
  答:愿意了解佛法,并按照佛陀所说去做的人。
  问:什么样的人是有佛缘的人? 
  答:看到佛法僧三宝感到欢喜、亲切的人。
  问: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 
  答:找到正确的修学方法,但关键要老老实实去做。
  问: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我做事时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很苦恼。 
  答:做每件事的时候,先试着让心专注,专注地走路,专注地吃饭,不要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其他n件事。
  问: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毛主席曾评价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是属于极大的我执? 
  答:如果真的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然不属于我执。我所说的情况,是指人某些对个人名利不在意,但同时又特别主观。他们往往因为“无私”,而让主观意愿(我执)显得特别理直气壮。
  问:我感觉,修行标准难定,非大智慧,极易入歧途,请问该怎么办? 
  答:找到一个明眼的善知识,让他告诉你怎么办。
  问:我有位亲人得了重病,现在也学习佛法,每周都去当义工,想通过行善来改变生活。但每当身体不适,就会把气发到家人身上,甚至自暴自弃。不知怎样让他看开,乐观面对生活?
  答:仅仅行善,只是在培植福德,更重要的用佛法来改变观念,调整心行,这样才有能力面对、接纳并对治自己的疾病。
  问:请问法师,怎样能更好地去除我慢心? 
  答:认识自己,接纳他人,随喜他人。
  问: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最高境界就是成佛,是慈悲和智慧的彻底圆满。
  问:一个人过一辈子,有错吗?可以吗? 
  答: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过一辈子,只是在某些阶段有人陪伴而已。
  问:怎么克服等待死亡的恐惧?怎么面对亲人终有一天离自己而去的恐惧?
  答:人都是要死的,世间一切关系都是暂时的,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但如果知道未来会去哪里,我们就不会那么恐惧了。从现在起,止恶行善,不要让生命空过。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么?
  答:一切法皆是佛法,是说一切都蕴含着佛法,关键在于你能否看到。看不到的话,世间法当然只是世间法。
  问:对于我们这些80后年轻人来说,时常有看不到未来的感觉,怎么办? 
  答:学佛佛法,你就会知道生命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问:对于“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句话您怎么看? 
  答:追求,就会有求不得之苦,更何况追求错误的东西,那简直是苦上加苦。
  问:听到与我想法相左的言论时,我总会心神不宁,甚至起嗔心。请问,如何降伏其心?
  答:如果你是正确的,没必要生气;如果你是错误的,更没理由生气。
  问:现在网上有很多相似佛法,初学佛者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和选择?
  答:先学一部概论,如《佛法概论》、《略 论》等,具备佛法基本正见,就懂得如何抉择了。
  问:我是一个居士,工作很忙并担任职位,免不了要吃喝,若不喝酒、不杀生(宴席),同事、领导不理解,将影响工作,但五戒的要求我一直看得比命都重要,应该如何做?
  答:真把五戒看得比命还重要,还会担心工作受影响吗?此外,如果我们对戒律很有信心,并且如法、善巧地去做,是能得到他人理解的。


  问:平时通过网络听闻佛法,但还是在“听时似悟,遇事则迷”的状态里轮转,如何才能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上?
  答:学佛首先要完成观念的转变,所以在听闻后还要思维——理解——接纳,然后通过座上禅修和座下实践,才能把佛法观念落实到心行。
  问: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系统学习时,我该怎么办?
  答:生活可能是道场,但更有可能是名利场。实在没条件时,可暂时按教材和要求的自修方式进行,有条件还是要尽量参加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