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于福建长泰县开讲《心灵创造幸福》

文/普协    摄影/慧珍、智彤

  2016年7月10日下午3点,应长泰泛华生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邀请,上济下群法师在中国首座“生态建设实验示范区”——位于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发现之旅”营销中心,作了题为《心灵创造幸福》的公益讲座,为现场近300位业主和佛学爱好者带来一场启发心灵觉醒的智慧盛宴。
  讲座伊始,导师简单介绍了他与天成山的因缘:“天成山和发现之旅的生态环境在国内不可多得,大家住在这里非常有福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物质文明,从而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因此,从‘生态到心态,从身安到心安’是现在和未来都必须关注的——这也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个问题,佛法可以帮助我们以智慧看待人生,安顿身心。”
  导师指出,幸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并不高。如果物质满足不能带来幸福感,那问题一定在精神层面。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幸福人生?导师从四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如何面对逆境

  生活中总有顺境和逆境。多数人只有在顺境中才能感觉幸福,一旦出现逆境,就会陷入负面情绪,自怨自艾,不能接纳现实。许多时候,这种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往往超过了逆境本身。
  那么,如何在面对逆境时不产生负面情绪?首先要学会接纳,认识到每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其次要作无常观,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第三是认识到逆境未必是坏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如何得到长远的幸福

  如何让我们的幸福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认识幸福的内涵,其次要培植福报。
  关于幸福,古人概括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个方面,又称“五福”。其中,长寿是根本因素,活着才谈得上幸福,才有机会改变未来命运;富贵,不仅指身份高贵,还包括精神的富有和生命品质的高贵;康宁,即身体健康和内心安宁,没有烦恼和认识上的困惑;好德,即自利利他,发展良性心理;善终,即好死,能从容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了解到幸福的内涵,又该如何培植幸福呢?导师指出,要培养三种正面心态,即感恩心、慈悲心和恭敬心,以此看待世界、对待他人,心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幸福。

三、认识与幸福的关系

  认识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消极悲观地看世界,每天充满焦虑、恐惧;积极乐观地看世界,面对任何事都能看到好的一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都是关系和条件的假象,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物质并非如我们认识的那样实在,而且只有暂时的意义。当我们意识到“我是什么比拥有什么更重要”时,无论是否拥有财富,内心都会富足,都会拥有良好的心态。

四、欲望与幸福人生的关系

  导师指出,人的欲望可分为占有、攀比、竞争三个阶段。没有的时候,想要占有;已经拥有了,相互比较,不断扩大攀比范围;所以总是处于竞争中,让自己很忙很累。
  今天,许多人已经失去了休息的能力,无法和自己安静地呆在一起。科技让我们对外在世界产生更多依赖,同时也产生更多的焦虑和烦恼。要拥有幸福,一方面要减少欲望,另一方面使内心清净、没有烦恼。
  “良好的环境,健康的身心,拥有精神追求,就是最幸福的人!”在讲座最后,导师妙语连珠地解答了大众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并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到天成山禅修中心的建设中,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共建心灵家园。
  与智者相遇,时间总是那么快,让人意犹未尽。讲座结束,与会者在义工们的引领下,结缘法宝,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