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3:37:06

    持戒可以使我们远离五欲尘劳,远离烦恼杂染,使内心保有宁静;持戒还可以使我们远离人我事非,远离各种恶业,使行为如法如律;持戒又可以净化僧团整体素质,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尊严;持戒更可以保障僧团内部团结,使每个僧人都能安心办道。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3:47:58

    作为出家人,首先要如法受戒,确定自己在佛教中的身份。然后要了解开遮持犯,知道如何才能如法的持戒,避免犯戒。最后还需要知道舍戒的程序,如果对三宝已经失去信心,或者烦恼太重实在没有能力持戒的情况下,应该舍戒。切莫带戒犯重。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3:54:51

    “瑜伽菩萨戒”之四重:自赞毁他戒、悭不惠施戒、不受悔戒、说相似法戒。四十三轻:不供养三宝戒、贪名利戒、不敬有德同法戒、不应供受戒、不受重宝施戒、不施其法戒、不教悔罪戒、遮罪共不共戒、性罪一向不共戒。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4:03:18

    10、味邪命法戒、掉动嬉戏戒、倒说菩萨法戒、不护雪讥谤戒、不行楚罚戒、嗔打报复戒、不如法悔谢戒、不受忏谢戒、怀忿不舍戒、染心御众戒、非时睡眠戒、虚谈弃时戒、懈慢不求禅法戒、不除五盖定障戒、贪味静虑戒、立论不许学小戒、弃大向小戒、舍内学外戒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4:08:24

    宝玩异论戒、不信深法戒、爱恚赞毁戒、憍慢不听正法戒、轻毁法师戒、不为助伴戒、不往事病戒、不为宣说戒、有恩不报戒、患难不慰戒、希求不给戒、摄众不施戒、不随心转戒、不随喜赞扬戒、不随行威折戒、不随现神力折摄戒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5:05:16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5:08:23

    出家之前,我们早已形成以凡夫心为基础的人格。这种人格是由长期以来的世俗观念、世俗行为和世俗威仪造就而成,同时,我们又在时时强化这种业已形成的行为模式,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似乎都有相对固定的习惯。所以说,我们首先是一个俗人。不要以为一出家就能脱胎换骨,就能发生质的改变。成长为一个合格僧伽,必须经过戒定慧的全面熏修,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5:15:43

    寺院具有教育的职能,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学校。出家人从五湖四海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到这里,是为了学习解脱烦恼的智慧,实践出离轮回的目标,造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作为寺院,有责任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学引导。所以,每个寺院应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长的修学法门,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否则是没有资格“挂牌”的。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09:48:36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作为这样一个比常人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的群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09:52:21

    为什么要探讨“企业家的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这关系到对“成功”的定义,并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我们觉得什么有价值,自然会追求什么。不仅人生将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眼中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09:54:55

    在很多人心目中,企业成功就等于人生成功,只要全力以赴抓住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自然就是人生赢家。是不是这样呢?企业的成功有很多具体指标,这点大家比我更清楚。那什么是人生的成功?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0:11:48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0:50:37

    大乘佛教的《入菩萨行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0:53:27

    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就必须明确: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0:55:50

    我们探讨“企业家的慈善精神”,必须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在内心建立慈善精神?怎样才能由内而外,从身口意来展现、践行并提升这种精神?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05:53

    药师如来的本愿力,体现了药师如来对建构理想社会的方针。因此,本文想通过对药师如来本愿的探讨,谈谈理想社会的建设。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12:22

    佛教认为人类遵循道德的意义,首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生而为人,必须遵循人类的行为标准。唯有符合这一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佛教中的惭、愧二法,目的就在于使我们保有人类的德行。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17:47

    本文通过对五个问题的解读,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佛教道德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建立这一认识,目的是为了践行道德。用一句话作为结尾,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20:57

    很多时候,我们虽在说着环保,但依然过着极不环保的生活。这种生活正是构成身心疲惫和环境恶化的关键所在。说到这个问题,使我想到佛教的戒律。为什么修行要从持戒开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然后就能进一步修定发慧。修行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22:58

    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33:39

    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35:59

    世人是向外寻找,但不论找得多远,都无法穷尽。因为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是没有尽头的。而佛法是向内探究,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两者是一体的。一旦明心见性,通达心的本来面目,也就了知宇宙奥秘了。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1:58:18

    佛事用品的制作者,应该将这项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如果我们以虔诚心,本着修行的心态制作佛事用品,其作品就能具备法物应有的内涵,并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2:16:27

    佛像、法物如果没有法的内涵,那也只是艺术品、商品,不可称为法物、法器,更谈不上是住持三宝。所以,正确引导法物流通,依“清净、如法、神圣、庄严”的原则营造法物,对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3:41:15

    佛法的意义在于引导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智慧本身就是觉醒的艺术。也可以说,是艺术工作者在佛法智慧启迪下创作的作品,以此承载自己对法的理解和实践。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3:42:43

    如何使智慧文化走向社会?必须以大众喜爱且心向往之的方式来接引,那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3:44:43

    以生命的觉醒为目标,把生命作为创作载体,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这样的创作远比任何艺术创作更有价值,而且是尽未来际的价值。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4:01:36

    敦煌有丰富的文化宝藏,有敦煌学,有玄奘之路,丝绸之路。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这些文化?离不开对佛教文化的学习。因为佛教才是这一文化产生的真正背景,也是目前研究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只有立足于这个高度,才能全面传承敦煌文化,使它的意义得到最大发挥。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4:03:39

    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正所谓“功夫在画外”。同样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4 14:08:01

    2014年6月,济群法师应邀为前来西园寺参访的戈友会成员开示,后整理为《玄奘的精神》。2017年9月,法师再次为戈友们开讲相关内容。在戈壁亲历“玄奘之路”后,法师对这条路有了更为深入的解读。  查看全文>>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