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教的感恩和我们说的感恩有什么不同吗?
答: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大众、自然,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
问:您觉得我们应该过感恩节、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吗?
答:有些节日有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不必盲目效仿;有些节日则关乎人类普世性的情感需求,大可不必有内外之别。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国人的文化传承而有自己的纪念方式。
问:您怎么看待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冲击?
答:关于这个问题,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值得借鉴。
问:佛教的感恩都包括哪些?什么是“上报四重恩”?
答:佛教认为,感恩对象主要有四类,即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此即四重恩。
问:佛教徒吃素是否也是一种感恩方式?感的是什么恩?
答:吃素即“不食众生肉”,有感恩的内涵,但其目的不仅仅是感恩,而是为了长养悲心,作为导向解脱和觉悟的途径。
问:感恩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答:提醒自己,培养感恩心,知恩报恩。
问:所谓的感恩,是不是有恩则感,无恩则免?
答:一般人看到的恩,只限于具体的人和事,偏于狭隘。从佛教角度来看,一切众生都有恩于我们,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问: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恩心?
答:从善待身边的人,到发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问:除了帮助他人以外,救助动物算不算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
答: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救助动物当然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
问:您觉得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吗?
答: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这既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我们懂得感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暴力、冲突、伤害。
问:中国人向来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今天,有些受到救助的人为何忘了感激?
答:这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
问:如何表达感恩才是最恰当的,才不会让人觉得做作?
答:发自内心地表达,并选择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
问:开始信佛,应该做些什么呢?
答:了解佛法、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净化内心。
问:我们罪孽深重,到底怎样才能赎罪呢?
答:真诚忏悔,多做善行。
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感恩文化的指导思想吗?
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传统文化关于感恩的指导思想,但佛教所认为的感恩内涵更为宽广,不仅是今生对我有恩的人,还包括多生累劫的冤亲债主,乃至一切众生。
问:佛陀对于感恩有什么偈语吗?
答: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问:您在此会说一句什么话来教导众人“胸怀感恩”呢?
答: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大众的付出,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问:感恩和修行、做人在学佛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做人和修行是分不开的,而感恩又是做人的重要功课。
问:佛教是怎么教人学会感恩的?
答:从因缘因果中,了知我们和众生的息息相关,自然会心生感恩。
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中华的感恩精神?
答:我们可以从佛教思想和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来认识感恩。
问:为什么大家对西方节日相对中国的(除春节)更感兴趣呢?
答:我们接受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就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影响。
问:感恩节在中国已经演变为另一个消费节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因为心灵的贫乏,所以把本来应该属于精神层面的部分,都用物质消费来表现了。
问:您认为感恩的最佳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感恩的表达方式是法无定法,视因缘而定,关键是具备感恩的心。
问:佛学中有没有感恩的文化?
答:当然有,非常丰富,欢迎了解。
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答:我们要感恩,是因为一个人离开大众就无法生存。感恩还能使我们内心调柔,与众生建立善缘。
问:怎么才能把感恩提到日程,不再走形式主义?
答:把感恩的精神真正落实到社会教育中,上行下效,彼此传递,就会从形式落实到内容。
问:很难在别人忘恩负义的时候还感恩,该怎么做才对?
答:你的观念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感恩是你对人生的态度,不要轻易被他人影响。
问:您觉得现代社会缺少什么样的气质,这种气质可以在寺院中培养出来吗?
答:现代社会最缺少的,就是安宁、祥和的气质。学佛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烦恼,平息躁动,当内心真正安宁的时候,自然会散发出祥和的气息。
问:佛法的无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各个方面。
问:您觉得开微博的法师还是四大皆空的人吗?
答:因为空,才可以有无量方便。
问:什么是痴?
答:痴,就是无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问:星云大师说:忙,是有营养的。你怎么理解?
答:忙于利益大众的事,确实是有营养的。但前提是心无所住,心不能忙。
问:明心见性后怎样更好地磨练习气?
答:这是个大问题,先明心见性了再说。
问:除了解决他人的物质困难,还用什么来表达感恩?
答:在帮助他人将解决困难时,更要注重心灵慈善,包括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问:出家人也有时间上网访谈吗?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除了必要的修行时间外,关注社会,以佛法智慧帮助大众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问:当社会把感恩当成了过节,或瞬间的行为,这个社会还有救吗?
答:节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感恩应该落实到每一天。
问:听说人人都能成佛,有这回事吗?
答:人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信佛、学佛,正是为了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
问:僧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放开哪些,不该放开哪些?
答:不论在什么时代,僧人的本分都是内修和外弘。立足于这个根本,自然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很难真正践行,怎么才有勇气发起这样的菩提心?
答:菩提心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才能生起,关键是要真正认识到这种心行对生命发展的价值。有了这个认知,才有发心的最初动力,才有不断长养这一心行的后续力量。
问:如何在感恩时不造恶业?
答:要有智慧的抉择,所以佛教提倡“悲智双运”。
问:佛法强调清净心,请问感恩心与清净心的关系是什么?
答:依清净心所生起的感恩,才是纯净的,广大的。
问: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应该修习禅宗还是净土宗?
答:我们首先应该重视的,是佛法修学的基础,即皈依、发心、戒律,然后才谈得上选择某一个法门。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