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讲记

济群法师

《辩修对治品》打印稿下载

  三十七道品的第七个项目是八正道。相对以上各个修行项目,八正道是我们最熟悉的内容,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概述

  说修觉支已,当说修道支。所修道支云何安立?
  颂曰: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论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广八略四。

  从三十七道品的次第来说,八正道属于见道后的修行。因为见道只是断除见惑,此外还有思惑,需要在修行过程中逐步断除。所以见道之后的修道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见道位的所证得到滋养和巩固。
  但从整个修行来说,八正道本身也是完整的修行项目,贯穿世间和出世间。从学佛开始,我们就要树立正见。比如四念住,属于三十七道品的第一个项目,帮助我们建立智慧观察。乃至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言行,都要贯穿正知正念,否则就会把修行和生活打成两截。但正念必须建立在正见基础上,否则就不能完成四念住的修行。不仅如此,正见还贯穿三十七道品的每一个项目,从四念住到五根、五力、七觉支的修行,都离不开正见,离不开八正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三十七道品的各个项目有交叉,但又有不同侧重。其中有些属于资粮位,有些属于加行位,有些属于见道位,有些属于修道位。比如同样修正念,在资粮位层面的修,和在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层面的修,深入程度是不一样的。正定、精进也是如此。换言之,这些项目在不同修行位次的内涵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在修正念,但随着修行的提升,它的内涵和深入程度会发生改变,甚至是本质性的改变。我们看论文。
  “说修觉支已,当说修道支。所修道支云何安立?”前面已经说了修觉支,即七觉支,接着要说修道支,即八正道。八正道是如何安立的呢?
  “颂曰: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这个偈颂告诉我们,八正道由分别支、诲示他支、令他信支、对治障支组成。其中,后两支分别包含三项内容。下面根据论文进一步解释。
  “论曰:于修道位建立道支,故此道支广八略四。”在修道位建立的道支,即八正道。这八个项目又根据其不同作用,概括为四类,所谓广八和略四。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广八和略四又是如何对应的?

二、正  见

  一分别支,谓正见。此虽是世间而出世后得,由能分别见道位中自所证故。
  “一分别支,谓正见。”分别支,指的是正见,是佛法修行的重中之重,包括世俗正见和胜义正见,或者说世间正见和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是分别的智慧,在见道之前,我们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来确立正见,比如因果、无常、无我的正见,这是建立观智的基础。我们修四念住观,是通过四预流支获得苦、空、无常、无我,及诸法唯识、无自性空等正见,然后才能依此建立观照。这些在资粮位、加行位已经讲到。而修道位所说的正见,是立足于根本智,属于出世间的胜义正见。
  “此虽是世间而出世后得,由能分别见道位中自所证故。”当我们在见道位通达无分别智、亲证真如之后,会产生后得智。根本智是无分别的,后得智是有分别的,可以认识一切差别,认识世间的苦、空、无常。这里的“分别支”,是指后得智的分别。这些分别虽然是世间的,但属于后得智的作用,是建立在根本智的基础上。由能分别在见道位所证的真理,用后得智把它表现出来,由后得智去观察。

三、正思维、正语一分

  二诲示他支,谓正思维、正语一分等起,发言诲示他故。
  “二诲示他支,谓正思维、正语一分等起。”诲示他支,包括八正道中的正思维和正语的一分。我们在正见指引下,由根本智通达真如,再由后得智了知苦、空、无常、无我等诸法实相,由此起正思维。这里的正思维,主要指出离的思维、无害的思维、无恚的思维,由此导向出离和解脱。
  这些思维还包含对人生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志向,所以正思维也叫正志,即志求解脱。对无常、无我的思维,是导向出离解脱;对无恚、无害的思维,是对众生生起慈悲和利他之心。这些思维是建立在正见基础上,立足于对众生的慈悲、利益,不会嗔恨和损恼众生。所以正思维有两个指向,一是出离解脱,成就智慧;二是不伤害众生,进一步还能利益众生,带领众生走向解脱。这就要有大乘精神,否则可能仅仅停留在第一步。
  “发言诲示他故。”在正思维的基础上,还要发起正语,说真实语、利他语,远离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谓诲示他支,就是以正思维和正语教导并利益众生。《辩中边论》属于大乘论典,所说的正思维、正语都要导向利他,不仅要生起出离解脱、不伤害众生的思维,还要生起引领众生解脱的思维。
  正语一分,因为这里只说到正语的一部分作用,另一部分在第三令他信支中。

四、正语、正业、正命

  三令他信支,此有三种,谓正语、正业、正命。
  “三令他信支,此有三种,谓正语、正业、正命。”令他信支,就是让他人对自己产生信心,这取决于你的人格、言行举止能否受人尊敬。其中包括八正道的三种,即正语、正业、正命。前面讲到正语一分,是以语言利他,内容还不完整。这里所说的正语,是以语言让人对自己生起信任和尊重。
  至于正业,是以身口意造作十善业,远离十不善,使自己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能如法如律。对出家人来说,则是以律仪规范自己的言行,知道此应做,此不应做,避免心行进入贪嗔痴的串习,产生不如法甚至犯戒的行为。
  此外还有正命,是对谋生手段的选择。对于在家人来说,要在不违背法律和戒律的前提下谋生。对于出家人则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符合法律和戒律,还不能有任何欺骗和自我表现的行为。比如为了名闻利养把自己装扮得很有德行,诈现有德,或是通过看相、算命,甚至说些神神鬼鬼的事来获得供养,这些都不属于正命的范畴。
  以上所说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日常生活的修行。在修道位次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谋生手段具有正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安住当下,以空性见建立智慧观照,对自己的语言、行为、选择了了明知。如果我们始终在空性定的状态下说话做事,不仅行为清净如法,且内心安住在高度寂静中,没有任何染污,显现出安详的外在威仪,自然会有强大的摄受力,大众自然会对你生起敬信。这才是真正的正语、正业、正命。

五、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对治障支,亦有三种,谓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对治障支,亦有三种,谓正精进、正念、正定。”对治障支也有三种,包括正精进、正念、正定,主要是对治烦恼障。
  这里的正精进,离不开前面所说的四正勤,是从止恶行善到转迷为悟、转染成净的努力。修道位的重点是转染成净,立足于空性禅修,让心持续、稳定地安住于无分别的空性慧,不再陷入有漏妄识,进而不断克服内心的烦恼杂染。通过前面的修行,我们已经体证空性智慧,接着就要不断熟悉它,使安住的时间越来越长。见道可能是一刹那,而修道要做的是保任,让它长时间地持续。
  从大乘修行来说,七地已经可以让心长时间安住在无漏道,但还有功用,需要努力精进。到八地才能无功用,不需要再做什么,心都可以稳定安住。从声闻乘修行来说,从初果到四果都要不断精进,让心长时间安住在无漏智慧。所以正精进也代表出离的过程,是通过空性禅修来断除烦恼。
  正念和正定,是建立在空性禅修上。这里的正念相当于禅宗所说的无念。无什么?无尘劳妄想;念什么?念真如实相。在修道位的正念,不是念什么具体的所缘,而是念真如实相。正定,则是让心长时间安住在空性定上。所以这也不是一般的定,而是立足于空性体证的定,既是定也是慧。

六、令他信受

  由此道支,略四广八。何缘后二各分为三?
  颂曰: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论曰:正语等三,如次表已,见、戒、远离,令他信受。谓由正语论议决择,令他信知已有胜慧。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已有净戒。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已有胜远离。

  “由此道支,略四广八。”综上所述,八正道又可根据作用归纳为四部分。略四,为分别支、诲示他支、令他信支、对治障支。广八,即开显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
  “何缘后二各分为三?”为什么后两支各分为三种呢?以下就对这个问题加以解释。
  “颂曰: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这个偈颂说明,为什么略四的后二支,即令他信支和对治障支,分别对应八正道中的三种?这样的安立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看论文。
  “论曰:正语等三,如次表已,见、戒、远离,令他信受。”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修行,代表了一个修行者要具足正见、严持净戒、生起出离解脱之心。通过这三点,体现了修行者高尚的人格、完善的品行和超然出世的情怀,可以让众生生起信心。
  “谓由正语论议决择,令他信知已有胜慧。”正语,就是说充满智慧、利他、真实的语言。通过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你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慈悲,是不是值得信赖。如果你所说的都是正语,能和真理相应,而且总是从利他出发,慈悲调柔,就能让人心悦诚服,知道你是具足智慧的,可以相信你。
  “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已有净戒。”一个人能践行正业,止恶行善,身口意三业都能如法如律,与道相应。通过这些行为,可以让人了解到你是品行高尚、严持净戒的佛弟子,就会对你生起景仰之心,愿意相信并效仿你的言行。
  “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已有胜远离。”正命是正当的谋生手段,对于出家人来说,包括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不该吃,吃多吃少,以及衣服、用品、医药、住处等必需品,来源和使用必须是如法的。也就是说,对物质的需求只是为了维持生存,没有任何贪著和占有欲,更不会以不法手段谋取世间利益。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别人能看到你是如法清净的出家人,追求解脱,有着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些品行可以让世人对你乃至三宝产生信心。
  道在日常中,生活就是修行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以正知正念去说话做事,待人处世,行住坐卧都不离正语、正业、正命,就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但这只是附带的,是言行如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这么做本身就是修行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的正语、正业、正命并不是做给世人看的,而是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想要以此得到恭敬乃至名闻利养,即使行为都是如法的,但因为发心有问题,也会成为邪命。这是需要注意的。

七、对治障碍

  正精进等三,如次对治本、随二烦恼及自在障。此所对治略有三种:一根本烦恼,谓修所断。二随烦恼,谓昏沉、掉举。三自在障,谓障所引胜品功德。此中正精进别能对治初,为对治彼勤修道故。正念别能对治第二,系念安住止等相中,远离昏沉及掉举故。正定别能对治第三,依胜静虑速能引发诸神通等胜功德故。
  “正精进等三,如次对治本、随二烦恼及自在障。”这里的等三,指正精进、正念、正定,用来对治根本烦恼、随烦恼和自在障。
  “此所对治略有三种:一根本烦恼,谓修所断。”正精进等对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是在修道位所断的,为修所断。
  “二随烦恼,谓昏沉、掉举。”二是随烦恼,指昏沉、掉举。
  “三自在障,谓障所引胜品功德。”三是自在障,障碍由禅定引发的神通等种种功德。
  接着说明,正精进、正念、正定和三种烦恼到底是什么关系。
  “此中正精进别能对治初,为对治彼勤修道故。”其中,正精进主要对治第一种。为了对治根本烦恼,我们在见道之后,还要继续精进修行。前面讲到,体证根本无分别智后,要让自己长时间安住于空性禅修,以空性慧消除根本烦恼。这个过程必须精进不懈,才有力量彻底对治烦恼。
  “正念别能对治第二,系念安住止等相中,远离昏沉及掉举故。”正念主要对治第二种,即随烦恼,这里指昏沉、掉举。修习正念,是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止等相中,比如身念住、受念住,是安住在对身和受的观察。这里的系念安住,不仅是安住在身、受、心、法,还要安住在通过四念住体证到的空性中,远离昏沉和掉举。
  “正定别能对治第三,依胜静虑速能引发诸神通等胜功德故。”正定主要对治第三种,即自在障。生命本具种种能力和功德,但因为心总是陷入烦恼妄想中,使内在觉性和神通等殊胜功德不能开显。通过修习殊胜静虑,也就是空性定,可以消除这些障碍,引发觉性等种种功德。
  这种空性定本身也是慧,禅宗叫作“即定即慧,定慧一体”。定是指它的体,慧是指它朗照的作用。就像灯和光一样,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所谓“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
  所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正念、正定可以对治三种障碍,分别是根本烦恼、随烦恼和自在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