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讲记

济群法师

《辩修对治品》打印稿下载


  三十七道品的第二项是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属于精进的范畴。
  已说修念住,当说修正断。
  颂曰: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乃至广说。

一、概述

  四正断,一是律仪断,二是断断,三是修断,四是防护断。如果和四正勤相对应,第一是“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已经生起的不善法要断除,为律仪断。第二是“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尚未生起的不善法不让它生起,为断断。第三是“未生善法令生”,尚未生起的善法让它生起,为修断。第四是“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经生起的善法要让它增长,为防护断。
  世人要成家立业,取得成功,同样要发奋努力,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但这种努力是有漏的,其结果是导向轮回,所以不能称为正勤。“正勤”的“正”有其特定内涵,简单地说,是为走向解脱所作的努力;展开来说,是为止恶行善、转迷为悟、转染成净所作的努力。
  首先是止恶行善。学佛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要知道如何修善,如何止恶。这是最基本且贯穿始终的修行。善有不同的层次和内涵,解脱道修行是善,菩萨道修行是更高的善,成佛则是圆满的善。其次是转迷为悟,就是要解除迷惑,开启智慧,通达空性。这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三是转染成净,染是有漏,净是无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有有漏种子,也有无漏种子。唯识修行讲究转依,包括转舍和转得。转舍,是舍去有漏的种子和妄识,从修行一直到金刚道后。转得,是成就无漏的种子,开发无漏的智慧。
  止恶行善、转迷为悟、转染成净不仅贯穿解脱道修行,也贯穿成佛的修行,是修行追求的目标。只有立足于这三个目标付出的努力,才能称为正勤,即正当的奋斗、正当的精进。反之,是不能称为正勤的。
  精进贯穿各个法门的修行。除了四正断,六度的第四度是精进度,五根有精进根,五力有精进力,七觉支有精进觉支,八正道有正精进。也就是说,在修行的各个阶段,从开始到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都贯穿着精进。佛陀在《阿含经》曾说:我就是因为精进,才能快速成佛。尤其对现代人来说,往往散漫放逸,缺乏精进,所以修行难有成就,这就特别需要认识精进的意义。
  “已说修念住,当说修正断。”前面已经讲了四念住的修行,接着要修四种正断。
  “颂曰: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这个偈颂可分为两部分。前两句是说,我们学习四念住,了解到修行的障碍是什么,以及如何对治这些障碍。后两句说明,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要远离造成障碍的因,修习能对治的智慧,这就需要勤修四正断。
  “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接着以长行解释偈颂内容。通过前面所说的四念住法门,我们已经了解一切障碍和对治法的差别。障治,包含所治和能治。所治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能治是能对治的智慧,二者都是立足于身、受、心、法。所对治的障碍从何而生?是基于我们对身、受、心、法不能正确认识,就会引发种种烦恼,然后造业、轮回。那么,解决这些障碍从哪里下手?还是从身、受、心、法。就像你要炸掉一栋大楼,要找到关键的爆破点,再放上炸弹。四念住就是佛陀为我们找到的,足以摧毁轮回大厦的爆破点。所以能治的观智,还是立足于对身、受、心、法的观照,由此通达空性。
  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才知道修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很多人学佛,乃至出家修行,每天都在念经、拜佛,做不同的功课,却不清楚,做这些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遵循传统而已。事实上,传统不见得都是优良传统,如果只是随众做些什么,未必能真正对修行起到实质性的引导。
  “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通过学习四念住法门,我们明确了应该怎么修行。之后要做的,一方面是远离所治障法,就是对身、受、心、法产生的我执我见,以及由我执我见引发的贪嗔痴。一方面是修习能对治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对身、受、心、法的观察,贯穿了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于四正断精勤修习。”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接下来要精进地修习四正断。

二、律仪断

  “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首先是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又称律仪断,即通过修习律仪来断诸恶法。无始以来,凡夫因为贪嗔痴造作杀盗淫妄,及身语意一切不善行,已成为生命中的串习,随时都会被引发。我们现在要改变这种串习,必须精进努力。
  怎么才能发起精进?刚开始精进时,要认识到这些努力对生命的重要性。就像世间人想升官发财,认为这些事对自己无比重要,就会想尽办法去做,为此吃苦耐劳,甚至废寝忘食,可见认知非常关键。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当然有些人通过禅修,心越来越有力量,正念也越来越有力量,这时再去阻止不良串习,就会比较容易。但心力不是很强大时,就必须靠警觉提醒,靠意志约束,强行让自己摆脱串习,安住于正念和正行,这就特别需要有精进的支持,才能让心行安住于戒律,摆脱由贪嗔痴引发的不良串习。所谓律仪断,就是通过持戒达到断恶的效果。
  “乃至广说。”指四正断的其他三点: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又称断断、修断、防护断。

三、断断

  未生恶法令不生,又称断断。既然恶法尚未生起,怎么来断?没有生,有没有断?按正常逻辑说,没有生是不需要断的。问题在于,贪嗔痴的潜在串习很强大,今天不生,不等于明天不生、后天不生。因缘际会时,串习就会出动,贪嗔痴不善行就会生起,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当不良串习尚未生起,正是修行的时候。如果它已经生起,我们已陷入强大的贪、嗔、嫉妒、我慢等不善心时,再要让自己安住于正念,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在恶法尚未生起时,就要保持正知正念,培养善法的串习。当我们有了强大的正知正念和良好串习后,未生恶法就不再生起了。所以这种断叫作断断,就是为断而断,为了让它将来不再生起,现在需要付出努力。

四、修断

  未生善法令生,又称修断。菩萨戒中,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前者侧重自利的善法,后者侧重利他的善法。包括到现在讲到的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都属于善法。当这些善法尚未生起时,我们要通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让正知正念能够现前,所以叫未生善法令生。
  这不是容易的事。不论四念住、四神足,还是五根、五力所说的信、进、念、定、慧的每一个项目,我们想让自己安住正念,得定发慧,走向觉醒,首先要了解每个心行的功德利益。比如深信三宝对生命有多大利益,修习正念有多大利益,成就正定有多大利益。只有不断思维,我们才能对善法生起信心和好乐。进一步,在此前提下精进努力,让未生善法得以生起。比如通过四念住的禅修,让心稳定安住在身念住上,然后深入观察这个所缘,了解五蕴身的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由此开启观智。这个过程中必须努力修习,才能生起相应心行,所以叫修断。

五、防护断

  已生善法令增长,又称防护断。对于三十七道品的各个项目,如果这些善法已经生起,就要时时防护,让心安住其上。如何让正向心行得以成长?必须不断重复。贪嗔痴是在重复中强化的,信进念定慧同样要在重复中增长。在熟悉和重复的过程中,正向心行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安住,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引导我们迈向解脱。反过来,如果它的力量很弱,让我执、我见、贪嗔痴在内心当家作主,生命就会导向轮回。
  总之,四正断是通过对这四个项目的精进努力,一方面断除解脱道的种种障碍,一方面帮助我们建立观智。为什么称之为断?在佛陀成就的三种功德中,涅槃为断德,就是断一切迷惑、烦恼、贪嗔痴。精进的最终目标就是证悟涅槃,成就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