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讲记

济群法师

《辩修对治品》打印稿下载

  三十七道品的第五项,是五力的修行。和五根同样,五力也包括信、进、念、定、慧五部分。

一、五根和五力

  已说修五根,当说修五力。何者五力?次第云何?
  颂曰: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论曰: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

  “已说修五根,当说修五力。何者五力?次第云何?”前面说了五根的修行,接着介绍五力。什么是五力?其修行次第如何?我们通过两者的名称会发现,五力和五根的指向是同样的。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则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当五根的力量增强之后,就成为五力,所以五根的次第,也是五力的次第。
  “颂曰: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这个偈颂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为什么五根增强后称为五力?因为它可以破除修行中的障碍。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五根产生的五种障碍。比如信的障碍是不信,精进的障碍是懈怠,正念的障碍是失念,禅定的障碍是散乱,智慧的障碍是无明愚痴。二是五力的安立次第和原理。我们接着看长行的解释。
  “论曰: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前面说到,通过不断修习信、进、念、定、慧五根,使之具有强大的力量,就会成为五力。
  这个力量有什么标准?我们修习五根时,往往感觉不到它很有力量。比如要建立信根,我们的信是否坚定不移?是否会被其他信仰所影响?或是被世间的种种烦恼、业障所干扰?事实上,我们的信往往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受到影响,将信将疑;或是受到干扰,心力羸弱。
  其次,我们时常会有精进的愿望,偶尔也能精进一下,但没办法做到天天精进。因为懈怠是代表无始以来的串习,而精进只是靠刚刚产生的正见和意志力在支撑,前者的力量远比后者强大。结果就是,今天精进了,明天又回到懈怠的轨道;再提醒一次,就再精进一段时间,很快又打回原形。在我们的心灵世界,精进是新来的客人,懈怠才是一直以来的主人,所以精进常常被懈怠所战胜。我们要让精进当家作主,以压倒性的力量战胜懈怠,必须通过长期修行,从培养精进的串习开始,到让精进成为习惯,可以轻松自在地精进,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正知正念的建立也是同样。我们内心时刻都有各种念头在此起彼伏,其中大部分都是无明、妄想、贪嗔痴,自己却往往不知不觉。现在通过四念住培养正念,开始时,肯定还是以妄念的串习为主导,必须反复纠正并提醒,才能让正念得以增长,有力量战胜妄念和失念。如果不努力,就无法扭转心灵世界的局势。
  从修定来说,心的不自主、不稳定、不清明,早已是我们的常态。只有不断修习正知正念,才能让心持续、稳定地安住所缘,获得定力,最终时时都能安住在定的状态。
  慧力是建立并成就观智。我们以往都是活在各种错误认识和不良情绪中,以我执我见作为认知世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结果,就是制造烦恼,制造生死,制造轮回。我们学佛之后,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预流支,摆脱原有的认知模式,确立佛法正见,从而改变观念。这是修行的重要环节,但仅仅建立闻思正见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把这种正见变成观智,以此看待一切,才能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
  “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信进念定慧五个项目,从建立、成长、稳定,直到具足强大力量,才能断除不信、懈怠、失念等障碍。这个过程离不开精进。所以精进不是单独的项目,而是贯穿整个修行的辅助力量。也就是说,每个项目都需要精进,才能从五根成为五力。
  “亦不为彼所陵杂故。”陵杂,凌乱芜杂,指干扰。我们要不断修行,才能让五根的力量日益强大,让信进念定慧成为内心主导,不再被不信、懈怠、失念、散乱、愚痴所干扰,更不被它们左右。这是告诉我们五力和五根的不同。

二、五力的因果次第

  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
  “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五力的建立也有其因果次第,以前一个环节为因,后一个环节为果。把前一个环节修好,就能引发后一个环节;后一个环节修好,继续引发再后一个环节。比如以正信为因,引发精进的果;以精进为因,引发正念的果;以正念为因,引发正定的果;以正定为因,引发智慧的果。
  “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这里的因果是指四谛。首先要认识轮回的因果和过患,其次是深信解脱的因果和利益,知道可以由三十七道品走向解脱。了解这些因果之后,为了要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必须努力精进。这样的修行就是目标明确,方法正确,不再是无用功了。
  “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找到修行的关键,精进努力之后,就能安住于正念。在三十七道品中,精进主要落实在正念的修行,以此训练心的安住,让心长时间安住于正念,不再东跑西跑。当心持续、稳定地安住,就能逐步成就定力。
  “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是不是心定下来就能如实知呢?其实未必。这里的得定,是以信根为前提,建立在对三宝、四谛的信仰基础上。只有在这样的正见指导下,才能由定发慧,获得如实的智慧。否则,就可能以成就四禅八定为目标,是不能通达空性智慧的。
  “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有了观慧之后,我们就有能力成就三乘圣贤的功德,断除种种烦恼障碍。所以五力的次第是依因果而建立,由前面的因引发后面的果。

三、五根五力的修行位次

  如前所说顺解脱分既圆满已,复修五根。何位修习顺决择分,为五根位、五力位耶?
  颂曰:顺决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论曰:顺决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如前所说顺解脱分既圆满已,复修五根。何位修习顺决择分,为五根位、五力位耶?”本论在此提出一个问题。前面讲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修的是顺解脱分。接着是五根、五力,属于顺决择分。这里的决择指见道的智慧,顺决择就是导向见道的修行,属于加行位,共有四个位次,即暖、顶、忍、世第一法。那么,五根五力分别属于什么位次?
  “颂曰:顺决择二二,在五根五力。”这个偈颂解决的问题是:四个位次和五根五力是什么关系,告诉我们,其中两种和五根对应,两种和五力对应。
  “论曰:顺决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在加行位的四个位次中,要修四种禅定。暧位修的是明得定,即得到智慧;顶位修的是明增定,即智慧增长。从文字、观照、实相三种般若来说,加行位属于修习观照般若的阶段,代表观智的生起和增长。此外,忍位修的是印顺定,世第一法修的是无间定。在顺决择分中,暖位和顶位属于五根的修行,了解所缘、所取的境界是空的,只是缘起假相;忍位和世第一法属于五力的修行,体证能缘的心是空的,了不可得。
  修行解决的问题不外乎能和所,一是能缘的心,一是所缘的境。我们面对每一个境界时,都会有能缘的心、所缘的境。所以我们的世界其实就是能和所的世界,又叫见分和相分。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主观和客观。
  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贪嗔痴的生起,都会有相应的影像。凡夫因为无明,既看不清能认识的心,也看不清所认识的境,就会对能缘产生我执,对所缘产生法执。这种执著使我们被卡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带来无尽烦恼。修行所做的,就是让我们解除对能和所的执著。比如禅宗修行,看似不走常规,其实也是从能所入手,或是夺人(能),或是夺所,所有手段都是让学人走出二元对立。一旦能所双亡,当下就能通达空性。
  在四念住的修行中,通过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让我们如实观察身、受、心、法,了解它们的无常、无我。如果我们带着中观的见地观察,就会看到它们是无自性的,其存在只是缘起假相,了不可得,从而摆脱对境界的执著。当我们放下对所的执著,依执著建立的心(能),自然就随之平息了。
  唯识则是让我们去观察每一法的名、义、自性、差别,重新认识和思考一切现象,对此作名的寻思、义的寻思、自性的寻思、差别的寻思,认识到它们只是显现在内心的影像,从而摆脱对现象的错误认识,从所空到能空,使妄心彻底平息。就像《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能所彻底空掉,实相般若就生起了,从而通达空性。
  所以从顺决择分来说,是通过禅修建立观智,瓦解对能和所的执著,以及由执著能所建立的种种障碍。这也是五根五力的修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