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烦恼来了怎么办

  问:我最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束手无策,一步步向烦恼让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非常难受,渴望获得平静,这是不是善法欲?应该怎么解决烦恼?
  答:所谓烦恼,烦是扰,恼是乱,就是扰乱内心的负面情绪,让我们不得自在,不得安宁,活得很累很痛苦。渴望解决烦恼的愿望,我想很多人有过,尤其是身处烦恼时,这种感觉会特别强烈,为此不惜代价。是不是善法欲,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世人有了烦恼会借酒消愁、沉迷游戏,或吃喝玩乐、购物减压。这些方式多少能起到缓解效果,但只是暂时逃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带来种种副作用。
  解决烦恼,关键要看清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事实上,很多烦恼来自观念。世间种种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所以要了解哪些观念不制造烦恼,进而能对治烦恼。佛法将思维分为两种:一是非理作意,即错误的思维方式;一是如理作意,即智慧的思维方式。如果以错误思维看问题,时时处处都会制造烦恼。反之,不论遇到什么对境,都能安然接纳并寻找智慧的解决之道。所以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可以阻断烦恼,不让它有现行机会。但要彻底断除烦恼和产生烦恼的根源,必须依正见及禅修证悟空性。

接纳逆境才能止损

  问:我是心理工作者,曾在汶川地震时做心理援助工作,为许多丧失子女的家庭疏导情绪,帮助他们走过悲伤,但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事发生在我身上?从因果来说,难道是他们罪有应得吗?
  答:佛法是以因果和无常看待世间一切悲欢离合,但当对方没有这样的认识,又处于极度悲痛时,这种说法听起来会感觉很无情。所以要善巧表达,以免对方受到刺激,或感情上不能接受。从今生的结果看,这种死亡对自己和家人都是莫大的不幸。但从轮回来看,死亡并不是结束,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如果他的善业能成熟,去处未必不如现在。
  此外,世间每天会发生很多天灾人祸,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不接纳逆境,就会像佛经所说的那样,被一支毒箭射中后,又被第二支毒箭射中,造成更大的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接纳才是及时止损的有效办法。如果能由此认识无常,转逆境为修行机缘,不仅自己可以走出悲伤,也有机会利益去世的亲人。

处理情绪的两项基本原则

  问:佛法认为情绪是假我,要和它保持距离。但普通人面对情绪时会陷入其中,无法保持距离。心理学则认为,采用压抑、隔离等情绪防御机制,会造成情感淡漠、郁结等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有没有普世的方法处理不良情绪?法师在讲座中说,要开启生命纯净的直觉,这和潜意识有关吗?
  答:对待负面情绪,最基本的有两点。首先是不制造情绪。负面情绪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究其根源,主要来自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其实不如意是人生常态,不能正确看待,才会产生愤怒、焦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情绪。事实上,这些情绪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只会让人失去理智,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要改变观念,在面对问题时不起情绪,就像疾病防控一样,预防才是关键。
  其次是不积累情绪。情绪是会增长的,不论愤怒、嫉妒还是焦虑,当它产生后,如果不能如理思维,而是继续非理作意,就会给负面情绪提供养分,使之不断增长。就像你讨厌一个人时,会制造很多讨厌的理由,越想越觉得讨厌。所以有了负面情绪时,不要纵容,不要给它成长空间,而要学会审视:为什么产生这些情绪?情绪到底是什么?其存在是否合理?当我们能静下心来看着它,情绪就会像被灭活的病毒,不再具有破坏力。
  最重要的是通过禅修开启观智,才能彻底消除情绪。当然这有难度。对普通人来说,前两点都是可以做到的。至于纯净的直觉,不能简单等同于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有不同层次,比如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就属于潜意识,但都在妄心系统。只有超越妄心,才能进入纯净的直觉。

不自大,不自卑

  问:我本来自我感觉很好,后来受他人影响,开始变得有些自卑,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调整心态?
  答: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就会不自觉地和人比较。有人爱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不足比,就会自我感觉良好,甚至盲目自大;也有人总是夸大自己的不足,以此否定自己。这都不是如实的认知,也反映了对自身的不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很正常,因为生命的积累不同。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如实接纳,才能在此基础上进步。否则,自大者会故步自封,自卑者会妄自菲薄,都不利于生命的优化。
  在意别人的看法,同样是因为看不清自己,对人生追求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不要什么,就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能通过学佛树立正见,对人生有自主选择,就不会那么在意了。别人有什么看法,我们可以用来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外不必多想什么,否则只会增加无谓的烦恼。学佛的根本就在于去除我执,如果死死抱住这个“我”不放,连别人的看法都要在意,痛苦是没完没了的。

让时间的使用更有价值

  问:参加修学一年来,我发生了巨大改变,也感化家人皈依了。现在我觉得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修学,但在生活中,我既是女儿,也是母亲和妻子,还是单位员工,感觉时间难以权衡。比如看护宝宝,如果我要修学,就得把孩子交给老人,但站在孝敬老人的角度,又不该给他们增加负担,怎么办?
  答:在家居士都有家庭、工作、社会等方面的责任,有时会觉得,学佛和这些世俗责任有冲突。这主要因为还是初学,没能很好地运用佛法。当我们通过修学变得更有智慧和慈悲,就能更善巧地处理问题。生活中的很多事没有标准答案,而要根据当下的因缘综合判断。比如让老人看孩子,不见得是不孝顺,也可以是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究竟属于哪一种,要取决于具体情况,以及你在处理时的言行、态度和方式方法。
  此外,当我们的心没能安住于法时,就会妄想纷飞。很多人每天忙来忙去,大量时间用于妄想,用于玩手机、聊天、逛街,或是制造各种无谓的应酬。学佛后生活变得简单,可以省出大量时间来学习,做利益众生的事。不仅如此,当你的智慧增长了,即使看孩子、做家务,也可以是修行的一部分,和学佛并不矛盾。如果是和人相处,就用来训练理解、陪伴、关爱;如果是单纯做事,就用来训练觉知和安住当下。当时间使用得更有价值,你的生命就会更有价值。

鬼也是众生,别怕

  问:学佛后相信有六道轮回,但一想到鬼道众生,内心就特别害怕和抵触,怎么对治?
  答:怕鬼一方面是因为看不见,加上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可怕描述,想象空间很大,就会引发恐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正念不够强大,容易受到侵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念诵佛号或三皈依,观想三宝功德在护佑我们。这些圣号有着强大的能量和加持力,可以安顿身心,驱除恐惧。
  进而还要思考,鬼也属于六道众生,是学佛人发愿帮助的对象之一。他们成为鬼,是恶业招感的苦果,已经很不幸了,有什么可害怕的?如果我们充满慈悲,无论遇到什么众生,内心只有慈悲,没有恐惧也没有仇恨。反之,才会被恐惧或不良情绪抓住。所以让什么念头占据内心很重要,如果能时时发起菩提心,修习慈悲心,就会充满力量。

让智慧照入梦境

  问:《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物理学家也说,宇宙是全息投影。但这一切太真实了,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和快乐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怎样才能把梦境和现实区别开?
  答:当我们做梦时,一切也很真实,醒来才知道之前是梦境。我们现在身处无明大梦,在觉醒之前,同样觉得这个梦很真实,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之欢喜、忧伤、恐惧。只有醒来后才能看清,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梦中影像,颠倒妄想。但仅仅依靠意识的思维很难分清,必须通过修行开启观智,才能见到诸法的如实相。佛陀就是在觉醒后,把他的所见告诉我们,以此唤醒沉睡中的众生。我们听了这些道理,还要通过修行去证悟,否则还是在梦中,无法明白佛陀说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