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予

  导师1月16日上午还在广州讲学,下午匆匆来深,为信众传授三皈五戒;次日上午又为清华同学会及有缘信众开示。导师弘法利生,化育十方,具悲悯,断疲厌,使我们作弟子的恭敬感恩,内心生起谨遵师教、断除我慢、励力修学的决心。

  应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深圳同学会之邀,济群法师于1月17日,为大众开讲《企业家的慈善精神》。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发扬光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儒道并列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有六度四摄,第一就是布施。以利他的慈悲胸怀,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这也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企业家们做慈善的同时,是否秉承了真正的慈善精神?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慈善背后的心行基础是什么?儒家倡导仁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要格物、致知、诚意;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基督教主张博爱,因为爱上帝而爱众人。“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而佛教讲慈悲。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企业家在做慈善时,是缘于怎样的文化传承?有的人是一边做慈善,一边造业。比如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家是有责任的。和同行的恶意竞争,也算是造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所以,真正的慈善精神,绝不是你为社会、为他人捐献了多少钱,而是体现在你与社会、与他人的种种关系上,体现在你是如何发心上。所以,我们要倡导真正的慈善精神。以佛教的标准,慈善要有大慈大悲的心态,还要心如虚空,量周法界,才能无我利他。
  有些企业家在做慈善时,潜意识中是有所求的,从而被名利系缚。这样的慈善,成就的是世间的凡夫心、我慢心。你感觉自己在帮助他人,你是给,别人是得。而佛教倡导的布施要三轮体空,没有施者,没有被施者,没有可施之物。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在帮助别人,不要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施与被施是平等无别的。因为布施,对治了自己的悭贪,成就了无私的品质,还为自己播种了福田。所以,利他即是利己。因为帮助别人,不断累积正面心行。这种不断累积又会帮助你成就更大的事业,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法师最后还勉励大家,要以六度的修行来做慈善,这样的慈善才是最清净无染的慈善。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道的六个修行项目。
  演讲从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整个会场寂静无声,导师的话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听众的心田。在座的企业家们无不动容沉思,如饮甘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