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厦门会展中心为大众开示

文/慧向 摄影/陈健智 智文 慧珍

  2015年11月29日,厦门大学EMBA禅与文化俱乐部闽南分部成立大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四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济群法师作为厦门大学EMBA禅与文化俱乐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DP校友禅学会的顾问,应邀为与会大众开讲《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济群法师谈到,近日出版的他与哲学家周国平的对话集,正是以《我们误解了这世界》为题。为什么会误解?就是因为我们对生命、对世界有太多的迷惑。人生由无数问题组成,一是现实的问题,如企业、家庭、人际关系等;二是永恒的困惑,如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接着,济群法师从佛法角度,就成功、安心、道德、慈善等问题为企业家解疑释惑。

一、成功的困惑

  现在很多人“成功”了,但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感,依然痛苦焦虑:家庭出问题了,孩子教育出问题了,人际关系也没有得到改善,没有得到大家对自己的尊重、羡慕、认可。为什么?这就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
  现代社会往往以财富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就使得人们一味追逐财富。什么是成功?其实蕴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价值的选择。对人生来说,健康、家庭、做人、心态和生命品质都非常重要。所以,真正的成功不仅是做事的成功,更包含做人的成功,而且是以做人为基础。
  人生追求什么才最有价值?又该以什么心态去做事?佛法以因缘因果认识世界,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现在的行为会影响到未来的心态、人格乃至生命品质。从佛教角度解读,成功是指生命品质的成就,包含智慧和慈悲两方面。所以佛菩萨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不仅自己成就了智慧和慈悲,还要帮助天下众生走向觉醒。
  作为企业家,在做事成功的同时,要追求做人的成功,这就离不开信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佛法是心性之学,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消除负面心理,造就正向心理。进而培养利他的愿望,增长爱心、慈悲心,这样才会越来越有福报,真正被社会大众认同并尊重。

二、安心的困惑

  通常的观念中,多赚钱就会有安全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拥有事业、财富后还是不能安心。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是今天的世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由此获得的安全感自然也是靠不住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向外追逐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依赖,这就意味着我们心越来越不自主,越不安心。
  佛法修行就是要解决安心的问题。《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请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所以不安,是因为内心有很多烦恼、妄想,这些都是扰乱内心的不安定因素。佛教所说的“解脱”就是解除烦恼,而“涅槃”则是烦恼的彻底平息。
  禅宗公案记载,二祖请教初祖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也是请求安心之道。怎么安?真正的安心是向内求,这就需要智慧观照。怎么获得智慧?佛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就是建立单纯、健康的生活,营造清净的心灵环境。定,就是训练专注力,就如一潭水,沉淀下来才能看清其中有些什么。有了戒和定的基础,才能在正见引导下开发智慧。
  企业家擅长对事业的管理,却往往忽略对心的管理。学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到底是什么,进而对心进行管理和训练。这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所谓“智慧不起烦恼”。

三、道德的困惑

  对道德的正确认识,是实践道德的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认为道德是为国家、宗族、家庭服务的,没有强调对个人生命提升的作用,这就架空了道德,并导致“义利之辩”。
  佛教认为,生命是行为的积累。我们会成为什么人,取决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些行为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会对社会和世界产生影响。这就从因果角度阐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实现道德的同时,就是培养健康、良性的心理,所以,自己就是道德最大的受益者。基于此,自然应当主动、自觉地遵循道德。

四、慈善的困惑

  很多人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觉得不被接纳,甚至被社会误解,难以为继。那么,如何看待慈善?这就需要知道,慈善的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它所带来的最大回报是什么?基督教讲“博爱”,儒家讲“仁”,佛教讲“慈悲”,这些是慈善建立的基础。
  所以说,慈善的意义就在于增长爱心和慈悲心。慈是给予快乐,悲是拔除痛苦。本着这样的发心来做慈善,就能提升人格,打开心量,与世界减少对立。从佛教修行来说,还要进一步将这念慈悲不断扩大,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法师的精彩开示得到大家的热烈回应。进入答疑环节时,现场听众纷纷举手,提出各种问题,包括如何正确认识轮回、佛教与其他宗教可否融合、如何办好企业、人死以后是不是有灵魂、团队如何做好义工工作等等,法师智慧善巧地一一解答,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