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 觉醒  发表于 2020-06-29 15:05:16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2 09:25:58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支提山华严寺“心灵之旅夏令营”,为营员们作主题开示、答疑解惑及禅修指导。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2 09:32:41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佛子作修学开示,并与营员们进行了分组交流。本文根据问答部分的现场录音整理。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2 09:37:46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来到“佛教在线”,为部分北京信众答疑解难,并对皈依后如何依法修持作了简要开示。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38:00

    在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国,佛教常常因出世而被社会所抵触。当年,梁漱溟先生所以由佛入儒,便是感于佛教与现实脱轨,无法解决“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41:46

    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如实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直至今日,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只能告诉我们:宇宙具有潜在的无限性。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小世界是有量有边的,而十方微尘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的。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43:43

    我们不愿让心有片刻空闲,也属于不良习惯。世人习惯于忙碌,不肯将心念稍做停留。除工作、家务之外,还用各种娱乐打发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不断助长向外攀援的心,使我们只有在外境刺激中才感到充实,一旦稍有闲暇,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所谓的充实是短暂而虚假的。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46:59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48:55

    学佛首先要具足正见,并对自己的心有正确认识,知道心理活动的状态、原理和规律。否则,所谓的心灵环保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即使烦恼习气有着巨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以佛法作为杠杆,以正见作为支点,也能从根本上动摇它,并将它连根拔除。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09:58:04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00:45

    我们的需求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就会永无止境。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03:12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05:03

    如果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此外,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而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06:49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利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18:19

    自宗教政策落实以来,成绩虽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如大众修学无序、僧团管理混乱、弘法布教薄弱等等。若缺乏有效引导和整改力度,这些问题,将随着佛教的发展日益扩大。所以,在表面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考量当今教界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0:30:06

    本书所以起名《认识与存在》,是因为《唯识三十论》 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 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3 15:29:02

    现代人往往将“高僧”和“名僧”混为一谈。这个问题古已有之。早在南北朝时期,慧皎所著《高僧传》中,即对“高而不名”和“名而不高”作了区分。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名声来作出判断,就像社会上的很多名人,其道德素养未必能作为大众楷模。当然,也有很多既高又名,名至实归的大德。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5 09:07:32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5 10:46:27

    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是对有禅的人而言。若是具备禅的体认,喝茶时自然会有禅。其实,不止是喝茶,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过喝茶这种形式才能体味禅。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5 13:14:40

    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界的努力,需要四众弟子的参与。因此,我不揣简陋,坦陈己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更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共同关心,使一代圣教流布广大,利益众生。  查看全文>>


  • 觉醒  发表于 2020-07-09 15:03:04

    如果没有一套契理、契机且操作性极强的修学体系为纲领,影响大众学修自不待言,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样会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弘法都离不开修学体系这一根本,同时,它们又是为修学服务的。若对修学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但仅有修学体系还不够,因为佛教发展涉及的是整体而非个体,这就需要以相关制度进  查看全文>>


  • 清净  发表于 2020-09-07 16:30:08

    https://media.jiqun.com//ksyp/06/ffyl.mp3  查看全文>>


  • 清净  发表于 2020-09-08 12:32:01

    https://media.jiqun.com//ksyp/06/haiguan.mp3  查看全文>>


  • 清净  发表于 2020-09-09 15:02:46

    https://media.jiqun.com//ksyp/00/xinlin2.mp3  查看全文>>


  • 清净  发表于 2020-09-09 15:03:16

    https://media.jiqun.com//ksyp/00/xinlin1.mp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