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公共智慧和社会发展阳光论坛”上答网友问

  10月16日上午,济群法师做客“2015年首届公共智慧和社会发展阳光论坛”,开讲“佛教怎么看世界”。当天,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内可容纳300人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与此同时,通过网易和优酷的图文直播、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与的在线听众共计30万。2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场内场外的听众们就教界现状和个人修学等问题踊跃提问,法师坦率、智慧、幽默的解答,纠正了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一时间,现场掌声如潮。

如何看待负面新闻

  主持人:今天有幸请到济群法师出席论坛。很多网友都在关注少林寺的风波,在视频直播过程中提出了各种问题。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在面对风波时往往显得脆弱,甚至容易动摇。请法师就此风波,谈谈您的看法。
  济群法师:刚才讲了这么高大上的内容,结果一下子回到如此现实的问题中,是不是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看来还要能上能下才行!(笑)作为教界人士,我当然为这些风波感到遗憾。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少林寺,也让佛教这个品牌不断地被抹黑,被贬值。可以说,这既是佛教界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今天这个社会,恶性案件频发,道德底线沦丧,到处充斥着浮躁之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状况?归根到底,正是大众的心态使然。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人格和道德建设的时代,而这正是佛教最为擅长的。佛教有“心学”之称,既能帮助我们解决暂时的心灵困扰,更能从根本上引导我们调整心行,离苦得乐。千百年来,一直是国人的修心指南,立德宝典。如果把这个宝藏糟蹋了,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困惑,社会出现危机时,到哪里去寻找解决方法?
  我之所以立志弘法,并不仅仅因为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而是看到佛法对社会大众的价值。佛法有超尘出世的层面,也有积极入世的层面。对于大众关注的财富、环保、伦理建设等种种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是究竟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来学习佛法,护持正法,让佛法智慧有良好的传播渠道,能够利益更多的人。
  如果我们不学习,不维护,就可能因为不明真相导致各种误解。同时,也会以讹传讹,给恶意的攻击诽谤以生存空间。在这个信息时代,时时都有无数的消息被制造,被传播。其中,有正常的发布传播,也有不正常的恶意炒作。如何理智地看待并取舍,对今天的人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善加抉择,往往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所转,甚至不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于人无益,于己有害。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行禅师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
  当然,佛教经历了文革摧残并在改革开放后商业浪潮的影响下,确实存在太多问题。在某些方面,多少也偏离了自身的本分。因为僧团的职能就是内修外弘,以修行提升生命品质,以弘法教化社会大众。这是它的基本职能,不应该有商业化的成分。一旦涉及商业,就会有利益纠纷,并引发各种社会乱象。要想改变这些状况,需要教界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谢谢济群法师直面这样一个现在其实蛮敏感的话题。如今的佛教已不是一教一门之事,需要社会大众共同用智慧来维护。

为什么佛不保佑股民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更接地气——今年老百姓经历了股灾,为什么佛不保佑股民?
  济群法师:首先,我们要对股市本身有一个正确认识。佛法是一种人生智慧,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财之道,这是根本所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佛陀才可能对我们加以保佑。如果理财之道本身就有偏差,比如带着强烈的投机心去炒股,那佛菩萨保佑这一部分人的话,可能其他很多人就要遭殃了。
  股票分两种类型,一是投资型的,一是投机型的。投资型的有利于经济发展,比如现在提倡的众筹众创,就是双方共赢的方式。但现在很多人是带着投机心理炒股,而且急功近利,贪心满满。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和佛菩萨的清净、慈悲是不相应的,所以请求无效!

佛法和科学可以相互印证吗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刚刚您在演讲中提到佛教和科学的关系时,用了很多理论来互相比照。科学是1000多年的学术,而佛教诞生到今天有2500多年。在今天,却往往要用科学发现来印证佛法的内容,相当于用年轻人的说法来印证一位老人的话,这种比对合理吗?佛法和科学到底应该谁来印证谁?
  济群法师:其实谁也不需要印证谁。但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呢?就像你刚才讲的,佛法是古老的真理,科学是年轻的智慧。很多时候,年轻人说话的语境和大家比较接近,为了让对方听懂,就要用这种方式来说,否则就可能存在代沟,无法产生交集。
  适当地将科学和佛法做一些对比,是想帮助大家通过科学这个渠道来了解佛法。现在很多人崇尚科学,觉得科学是先进的,而佛法是迷信、落后、愚昧的。所以,我们才借助这些方式来解读,这叫善巧方便。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对比,很多人可能认识不到佛法的智慧有多么博大。

放生的关键在于慈悲护生

  主持人:今年以来,在很多主流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关于放生的各种报道。比如在居民区放生蛇,或在水中放生不适当的外来物种,破坏了生态平衡。放生是佛教重要的传统,越来越多的佛教徒用各种方式在参与放生,该怎么协调这种热情和社会大众的排斥?该怎么放生,才能让所有人快乐和谐?
  济群法师:放生的关键,在于慈悲护生。而现在的一些放生,往往以求福报、求保佑为重点,将之作为消灾祛病的捷径。真正将放生作为菩提心的修行,出于慈悲和爱护动物的反而不多。
  如果不是带着对众生的强烈悲悯来放生,重点可能就落在“做了这件事”,而不是“怎么做才能令众生得到最大利益”。此外,有些是为了增加信众凝聚力,或是为了某个活动造势而放生,但求数量大、氛围足,把重点放在场面和仪轨上,甚至不惜提前定购,令商贩为满足放生数量而增加捕捞,真不知所放为何?还有个问题是,今天不仅放生物命多样化,放生环境也远较古代复杂,如果不加考虑,势必会引发各种问题。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反思的。
  慈悲和智慧是佛法修行的两大内涵,放生也不例外。我们首先要考量自己有没有对动物心生慈悲,是不是看到动物面临刀下之苦后生起极大悲悯,想着尽力解救它们于危难之中,并结下法缘,愿它们早日离苦得乐。其次,还要考虑动物被放后的生存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或其他众生和平共处的问题。这还需要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智慧抉择。
  当然,世间任何事都难有万全之策。在放生的问题上,我们只要本着悲心,并以自己目前的认知尽量为动物考虑周全,就可以问心无愧地积极去做。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人

  主持人:这里有个问题是微信平台上发来的,有些直接和尖锐。他说,现在有些披着佛教外衣的出家人做很多让人不接受的事。请问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教不是教人谦卑和平等吗,怎么感觉现在法师们都成了高大上?很多学佛人都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法官,批判不入自己法眼的普通人,这还是智慧的佛法吗?如果佛法是智慧的,为什么会教出这样的人?如果佛法已经丧失了智慧的基础,为什么大家还要相信佛法?如何树立正见?
  济群法师: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假冒伪劣的现象,佛教界也不例外。一方面,假僧尼、假活佛很多,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大大损害了佛教的社会形象。这种情况下,佛教界本身就是受害者。我们需要考量一下,那些让人不能接受的到底是什么?就像你要抵制假货的时候,难道要把真货一起抵制吗?另一方面,因为现行佛教教育的严重缺失,再加商业浪潮的影响,所以出家人在僧格养成方面相对薄弱,这是教界需要加以重视的。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人?从内在品质来说,应该有希求解脱的出离心,进而生起帮助众生解脱的菩提心。从外在形象来说,行为举止要符合戒律规范,有庄严如法的威仪,脱俗宁静的气质。其中,又以内在品质为核心,真正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自然会由内而外地产生改变。
  至于高大上的问题,出家人凭什么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这个身份,而是这个身份代表的内涵和使命。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世俗追求,以追求真理,完善道德为使命,把自己献身于利益大众的事业,这样的人自然受人尊敬。即使他没有现出家相,同样可以得到这份尊敬。这种尊敬是来自社会,并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
  我经常对佛学院的学生说: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出家了就高人一等,或者觉得自己学佛了,别人都是一无是处的凡夫。自己把自己端起来,高高在上,对别人指手划脚,随意批评,这种身份上的优越感是最糟糕的。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在威仪、教理素养和禅修证量,内心不安静,不脱俗,摄受力和教化力从何而来?所以,社会有些负面评论未必是空穴来风。佛教界应该对这些现象加以反思,并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同时,我们不能把佛教界的现象或某些人的行为,和佛法等同起来。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法尔如是的,在任何时空都不会失去它的价值。但佛教的流传,包括僧团的存在,本身属于社会现象之一,离不开这个时代的共业。我们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至于是否要相信佛法,这取决于每个人对人生的追求和抉择。不论你是否相信,佛法都不会损失什么。

什么是爱

  主持人:谢谢济群法师坦率和真诚的表达。下面的问题很简短,只有四个字:什么是爱?
  济群法师:爱的定义弹性比较大。从爱的对象来说,有爱情、亲情、友情等等;从爱的性质来说,有自私、无私的不同,还有深浅、长短的差别等等。佛教提倡的爱,是慈悲大爱,希望对方不要遭受任何痛苦,拥有更多快乐。而且它的对象涵盖一切众生,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乃至鬼神。
  这种慈悲来自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因为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的,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会无条件、毫无保留地帮助对方。同时,这种慈悲是没有粘著的,是以无所得的心在利益无量众生。内心没有我在帮助对方的优越感,也没有对方得到我帮助的想法。而一般人的爱往往来自执著和占有,是自私而狭隘的。这就会以爱的名义来要求甚至绑架对方,比如“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爱你,你难道……”“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竟然……”从而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带来种种纠结,甚至是难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我们想得到没有痛苦和副作用的爱,就要将小爱升华为大爱,将自私、有所得的占有转变为无私、无所得的慈悲。

如何有效学佛

  主持人:这个问题是,听了法师上午的讲座,觉得特别好,但好多词没听懂。我很想跟法师好好学习佛法智慧,但连那些词都听不懂,何况还有那么多佛经,有那么多法师在说法。我该如何学习?
  济群法师:学佛确实不太容易。一方面,现在的人心浮气躁,每天忙忙碌碌,很难静下心来闻法、思维、修证;另一方面,佛法博大精深,经论众多,法门林立,即使有心学佛,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
  我弘法二十多年,虽然一直在各地讲经说法,但这种方式只是和大家结个法缘。如果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系统引导,很难让播下的佛法种子继续生根发芽。正因为看到大众在学佛中存在的困难,所以我这几年重点在做“三级修学”。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修学平台,核心就是一套课程和相关学习方法。希望借助这套模式,让大众有氛围、有方法、有次第、有引导地修学。
  首先是有氛围。有十来个人,每周两次在辅导员的引导下,一起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彼此促进。
  其次是有方法。现在的学佛通常有两种问题,一是偏于玄谈,学了很多道理,但只能夸夸其谈,用不起来;二是盲修瞎炼,虽然每天都在修着,却不知如何把所修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和心态。所以方法很重要。有了方法,才能让所学法义落实到心行,把概念转化为观念,用观念来调整心态,最终提升生命品质。
  第三是有次第。就像我们读书,需要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不断升级。如果没有次第,或是起点太高,比如不少人开始就喜欢《坛经》,但除了学几句口头禅,未必了解其中深意,更谈不上运用;或是停步不前,拿着小学课本一学再学,结果始终是小学水平。所以次第很重要,要由浅入深,才能循序渐进。
  最后是有引导。三级修学的所有课程是我亲自拟定的,有相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料。我们还形成了一套学习辅助材料,有一批通过选拔和培训的辅导员和大家共同修学。这些内容在网站上有详细介绍。对于真正有心想学的人,我们不仅会为他们提供课程,还会帮助他去形成一个修学的团体和氛围。感觉像做广告啊!(笑)
  主持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广告,而且植入时间很长。
  济群法师:公益广告,你这个是公益论坛。


让互联网+智慧

  主持人:后面几个问题回到我们的主题——开启互联网+智慧的大时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可以+创业,+创新,+电商……到底能不能+寺院,能不能+智慧,+出来是什么样的效果?
  济群法师:互联网+是现在流行的传播方式,就是以互联网的视野和方法来做各种事。最近腾讯正在推出“互联网+寺院”,让寺院也进入互联网时代。我觉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得知本次论坛的主题时,我就在想,什么是互联网+智慧?应该从什么角度契入?所以决定讲一个和世界有关的内容。因为互联网已经为我们缔造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很多颠覆性的改变,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也有突破性的提高。在这个平台上,如果和佛法智慧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野,以更广的胸怀来寻求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我们用互联网来传播佛法,互联网就会成为我们认识、开发、成就乃至运用智慧的有效平台,让佛法传播超越时空,普及为一种“公共智慧”。
  主持人:谢谢法师的精彩回答!互联网和佛法的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希望每个人的智慧都可以成为彼此的公共智慧。
什么是解脱
  主持人: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学佛是为了解脱,到底什么是解脱?怎么证明自己得到了解脱?
  济群法师:解脱是佛法修学的核心,但今天的人对解脱有太多误解。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或是觉得它非常遥远,似乎难以企及,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或是觉得解脱偏于消极,好像要把世间责任统统放下,什么都不做才行。两者都有失偏颇。
  我觉得,今天的人特别需要解脱。因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很迷茫,很困惑。我们有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但烦恼不减反增。通常,我们会通过喝酒、娱乐、旅游来自我麻醉。但这只是一种短暂的缓解,并不能真正解除烦恼,反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而在这种自我麻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依赖,一方面也会逐渐产生“抗药性”,最后生无可恋,做什么都觉得没啥意思。事实上,这样的人正在与日俱增。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解脱的需要,却没有解脱的途径。
  学佛所做的,就是通过闻思修,帮助我们看清内在的情绪烦恼,进而加以对治。所以,佛法所说的解脱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隐身山林,而是破除内在无明,放下错误执著。当我们没有了烦恼迷惑,一样可以做事业,过日子,可以自利利他,但会过得更幸福、更智慧、更慈悲。所以,没有哪个人不需要解脱。
  至于怎么知道自己解脱,你能摆脱一件事情的束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困扰后,就从这件事情中解脱了出来。究竟的解脱,是彻底断除一切烦恼——当你具备这样的能力,自然知道自己是否解脱了。

佛法中的积极内容

  主持人:下面的问题是: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时候,指出要挖掘佛教教理中的积极内容,广泛聚集力量,服务社会发展。在您看来,什么是佛教教理中的积极内容?难道佛教教理还有不积极的内容吗?
  济群法师:佛法是一种大智慧,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正确认识,在任何时空都是有其普世价值的。但在佛教传播过程中,确实有不少人对此存在误解。比如佛教说苦,说空,说无常、无我、涅槃,很多人就视之为消极。苦是否定,空是否定,无常是否定,无我也是否定,难道学佛就让人什么都不要干吗?
  事实上,佛法修行有两个面向。一方面是偏向对负面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偏向对正面的开显。所谓否定,并不是要否定人生乃至世界,而是要否定我们的错误认识和执著。比如空是否定对“有”的执著;无常是否定对“永恒”的执著;无我是否定对“自我”的执著;涅槃则是平息内在的迷惑烦恼,而不是让我们放弃生活,更不是停止生命。当我们没有正确理解这些法义时,仅凭自己的想当然,可能会觉得佛教是消极的。这些误解需要通过对佛法的弘扬去纠正。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佛教对正面的开显。佛法认为,每个众生都具有和佛菩萨同样的智慧德相,又称佛性、觉性。它是圆满而清净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从究竟意义上说,学佛就是要开显这个本来具足的宝藏,这才是修行之本,也是人生终极的意义所在。

新时代的佛教事业

  主持人:今年4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提出,中国佛教事业迎来大有作为的历史性机遇。新一任佛协会长学诚法师也提出“新时期、新使命、新担当”。请问,佛教不是讲无为吗?法师眼中的佛教事业是什么?如何看待历史性的机遇?如何理解这三个“新”?
  济群法师:一个出家人所做的就是内修外弘,我理解的佛教事业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进而衍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关于此,我们一方面要从根本入手,对人心进行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城市文明、环保、财富、幸福等等,提出佛法的思考和解决之道,帮助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生活,审视所处时代。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最糟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到底是好是糟?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智慧。一方面,这个时代制造了太多诱惑,几乎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从道德人心到生态环境都问题重重,愈演愈烈。如果没有选择的智慧,很容易陷入这种混乱状态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互联网、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资讯和平台,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相比的。我们今天弘法,可以和整个世界相通。只要你说得有道理,对人有启发,就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利益众生,为社会尽一份力。所以从手段上说,这个时代提供的因缘是前所未有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用好。《楞严经》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是转这个世界,还是被世界所转?就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能不能在漫天资讯中善巧取舍,在滚滚红尘中站稳脚跟。
  佛教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曾发过种种大愿。这种愿力之大、之深、之广,尽虚空难以容纳。而历代祖师为传承并弘扬佛法付出的努力,也是令人震撼,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的。
  至于佛教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我觉得从根本上说,出家人的使命和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以贯之的。但要看到,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因缘和文化背景,我们要在审时度势之后,在弘法的平台、途径和表现形式上,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法无定法,用开放的心来接纳并学习各种技术,但传承的内容不能变。
  主持人:谢谢法师,是在烈火中粉身碎骨,还是像佛经说的火中生红莲,在于自己对时代的把握。

神通和道在日用

  主持人:有网友提了个好玩的小问题,他说刚刚法师在讲座里,几次提到“神通”这个词,请问您有神通吗?您刚刚还谈到佛会发光,您会发光吗?
  济群法师:这主要看你怎么定义“神通”。佛教所说的神通有两种,一种是异于常人的表现,比如佛菩萨显现的各种瑞相等;另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智慧地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禅宗有个公案说,一位学生问禅师:人家都说你神通广大,能不能给我们显一下?禅师说,你把饭端过来,我能接过来吃;你问我问题,我可以给你回答,这就是神通。
  主持人:好像禅宗经常说一句话: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是很高明的修行境界吗?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好像很简单。这么简单,难道就是佛法吗?
  济群法师:事实上,现在能好好吃饭的人很少!多数人吃饭的时候,要不胡思乱想,要不百般挑剔,要不胡吃海喝,要不天南地北地闲聊,要不头也不抬地刷着手机,能够以清净心,带着觉知,了了分明地吃一餐饭的人,真的不多。
  主持人:好好吃饭的人很少。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是个玩笑,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对佛教的一个误解。当年太虚大师说过,很多人看待佛教是“不问今生问来世,不敬苍生敬鬼神”,对佛教的信仰落在了追逐神通,追逐名利。法师的回应恰恰就是一个禅者风范,告诉你大道至简,不要胡思乱想。

出家人还有烦恼吗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您个人的。您刚刚提到学佛为了灭烦恼,那您还有没有烦恼?
  济群法师: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很多人会好奇,出家人过着与常人不同的生活,还要闻法修行,到底会不会有烦恼?其实,一个人有没有烦恼,除了修行带来的根本改变,和他的生活、观念、看问题的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在世人的生活中,爱啊,恨啊,工作啊,儿女啊,人际交往啊……错综复杂,难以平衡。相应的,纠结和烦恼也是不绝如缕。而出家人一方面生活简单,另一方面能够比较智慧地认识、面对和解决问题,本身就不容易产生烦恼。
  世人的烦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得失心。而我始终觉得,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问题。如果你有因缘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固然很好;如果没有因缘去做,你可以自己闻思、静修、坐看云起,也是清净自在,不亦乐乎。总之,怎么都是好的,有什么可烦恼的?
  此外,出家人还有一份愿力。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讲到做大事的五种利益。其中之一,就是做大事不容易失败。为什么不容易失败?因为不容易成功。当然,我说的大事不是开公司之类,而是弘扬佛法,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这个事情值得尽未来际去做,所以,做着就是了,不必患得患失,也没时间患得患失。
  主持人:做大事就不会有烦恼,所以,法师如此清净、庄严和慈悲。我们今天在台上请教济群法师,感受更多的是法师的真诚、坦率、慈悲,我称之为“宁静的温柔”。法师传达给我们的,是他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和光芒。感恩法师把佛法智慧分享给我们!